2025年7月18日,“AI赋智,语创新研”金年会jinnianhuicom首届学术研讨会在公1#208成功举行。本次研讨会由金年会jinnianhuicom联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
“选择教师职业,就是选择做一辈子的学生,即做一辈子的阅读者、研究者”。金年会jinnianhuicom院长周郁蓓在开幕致辞中提出,要把科研从“自上而下”的行政任务转变为“由内而外”的自发行为。
研讨会邀请了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戴鸿斌教授和江桂英教授围绕各自研究领域,发表了主旨报告,现场师生认真聆听了报告并与两位教授展开交流。
戴鸿斌教授:作为空间政治学寓言的《幸运的吉姆》
【会场分享】
戴教授以主旨报告《作为空间政治学寓言的〈幸运的吉姆〉》率先开讲。他从福柯“异托邦”概念出发,拆解小说中的三重权力空间:
1.伦敦——“缺席的在场”,象征战后知识分子幻想的自由彼岸;
2.校园——历史系主任威尔奇的“规训”机制,决定吉姆能否续聘;
3.胜利空间——吉姆看似逃离,实则落入新的权力网络。
戴教授指出,小说结尾吉姆进入伦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阶级跃迁胜利”,而是“从一个权力场域跌入另一个更复杂的权力场域”,因此整部小说是“战后英国空间政治的寓言”。
【会后采访】
沈婷(2024级英语专业学生):现在很多年轻人用AI做文学研究,您怎么看?
戴鸿斌教授:“适量使用AI工具是必需的。比如查学术词典、调文献格式,AI确实高效。但核心思路必须自己把控,AI生成的段落容易被检测出‘非人类痕迹’。我通常只允许自己用它来润色个别句子,或快速转换参考文献格式,绝不会让AI替我写整体论证。”
翁佳灵(2024级英语专业学生):您会把AI带进课堂吗?
戴鸿斌教授:“备课时我会用AI检索作家背景,但课堂仍保持传统讨论为主。AI给出的文本有时太‘漂亮’而失去个人文风,学生也容易‘一眼识别’。我坚持先用自己的声音讲,再引导学生批判性地使用AI,以免思维被算法框住。”
江桂英教授: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观应用研究
【会场分享】
江桂英教授首先指出外语教育痛点:教学量大、学生减少、学科弱势。但外语仍是国家所需,关键在“转型”。对此,她给出两条路径:1.先教后研——课堂“学不会、用不出”的问题就是科研选题;2.先研后教——海量阅读后锁定一个关键词,再反向设计教学。随后用“认知全景图”阐释理念:语言学习必须嵌入意义、使用与全身体验(55%体态+38%声音+7%符号)。在管理学院《领导力英语》的教学中,她以“Leadership”为唯一关键词,整合畅销书、TED演讲与案例,让学生完成真实任务,实现“语言与内容双提升”。
最后提出宏观—中观—微观三层次改革:
•宏观——按学生学科背景差异化设置课程;
•中观——用知识图谱重构教材;
•微观——用认知语义理据讲词汇语法。
她呼吁同行把“终身阅读”变成解决课堂难题的科研旅程。
【会后采访】
陈宇烨、丁煌坤(2023级英语专业学生):当前综合英语教材偏重文学性,如何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真正融合?
江桂英教授:“传统外语教学模式在单本教材中涉及8个话题,仅仅只是蜻蜓点水,学生永远浮于表面。我们在管理学院的教学改革中,探索出主题浸润式路径。一本教材一门课,一个关键词贯穿听说读写。整学期聚焦一个核心,以管理学著作《Top Taco》为例,我们带着学生分析领导者特质、追随者角色与实战场景。学生讨论领导艺术时锻炼思辨能力,写执行方案时掌握职场表达,这才是完整的语言能力。老师们不要被教材“绑死”,同学们要以教材作为脚手架,主动创建学习场景。”
结语
戴鸿斌教授以空间政治学重读《幸运的吉姆》,诠释权力叙事在文学中的恒常与流动;江桂英教授用主题浸润式课程示范,把课堂难题转化为教学方案。两场报告互为呼应,也印证了周郁蓓院长提出的“让科研成为终身阅读与思考”的倡议。
撰稿:钟杏琴
摄影:谢昕怡
审核:万芃琦 赵励轩 田园